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

发布时间:2011-04-25      访问次数:

 

  编者按: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但有一个关键点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做强职业教育”系列中,我们推出关于校企合作的一组报道,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企业与职业院校牵手为何热情不高?
  企业的利益难以体现学校与行业关系脱节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专家分析指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就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单凭学校自身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德国的两个70%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理论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
  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令人忧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武汉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不少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全国人大常委吴启迪指出,有的学校跟企业合作,企业实际上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学生只做一件工作,整天绕线圈,三年后就毕业了。假如这些企业没有了、转产了,像这些只会绕线圈的学生,还能不能找到工作?
  专家分析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使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从而造成学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政府要统筹协调法律须提供保障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行业部门可以组织自己的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是否应该有补贴或奖励,这些不是教育部门能做的,要由经济管理部门给予政策引导,同时由行业部门协调组织。
  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刚刚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些地方经济转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介绍说,目前劳动部门已制定了优惠政策,比如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企业委托技工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相信这些政策会促进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怎样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难题?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正让对此比较乐观,他说,“用工荒”迫使企业开始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有远见的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求转型,一方面开始转变用工习惯,从原来的“拿来主义”转变为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找到技校,希望能共同培养员工,并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即未来的员工中,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浙江温州,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日前成立。该集团以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层单位,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产学研一体、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将自身的教育服务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成为高职发展方式改革的示范。
  在杭州,一所职高竟由35家单位合办。前不久成立的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联合了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5家行业协会和22家企业,形成了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协联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
  除组建集团外,行业企业办学也有回暖的趋势。天津市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50%以上的中职和85%以上的高职都是由行业企业举办,学校的资产和人事由行业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管理。这样办学,企业的实训基地不成问题,“双师型”教师绰绰有余,办学模式与生产岗位需要自然结合紧密。
  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因此,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亟待探索和尝试。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袁新文,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政治文化部教育采访室主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工作。从事教育报道十余年,采写各类新闻稿件多篇,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教育好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