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打造一流高职院校

发布时间:2014-03-28      访问次数:

今天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在第四版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打造一流高职院校”为题,刊登文章介绍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情况。(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3/28/node_5.htm



文章全文如下: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打造一流高职院校
——bet36365体育在线live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巡礼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创建于1960年的bet36365体育在线live,是上海仅有的一所全面对接新兴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职院校,培养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设有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7个专业,构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专业为主体,财经大类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有6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和宝钢集团等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是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上海仪电控股人才培养基地,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是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委员单位、全国工业与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职教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连续14年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荣获“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荣誉称号。

学院2010年12月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紧抓机遇,开拓奋进,学院的人才培养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接,自觉服务于上海市“四个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及校企合作制度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中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搭建政行企校“四方融合”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是困惑每所职业院校的难题。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主要从推动政府改革办学体制等方面入手,主动工作,创新学院办学体制机制,使学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长效保障。同时,着力深化院内人事分配、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

1.创新管理体制,实现行业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学院原隶属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属行业办学,在办学经费方面存在着国企利润不能转移投入的鸿沟。为突破这一瓶颈制约,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助力学院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主动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课题研究,探索推动了上海市行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转变和政策支持。2013年8月22日,上海市正式发文将学院划转至教育部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学院多年的办学投入、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划转同时,为继续保持学院行业办学优势、职业教育特色,上海市教育部门与仪电控股联合签署《共建协议》,明确了共建目标、共建内容和共建机制等核心内容;学院与仪电控股又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两个协议犹如确保学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两根支柱,在原来天然纽带的关系中,添加了互惠互利契约关系,使学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长效保障。

2.成立学院理事会,深化行企校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捕捉行业企业信息和技术发展趋势,活化学院内部办学机制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学院成立理事会,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办学重大事项上拥有决策权。理事会由企业家、行业技术专家、行业主管领导、高职教育专家和学院主要领导组成,下设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另设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

学院推动各系部组建了众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系部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建设指导,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局面。电子工程系与企业在校园共建电子智能工业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与大唐电信、华为公司、中兴通信等十几家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联盟,计算机应用系与企业共建“学生创新工作室”等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共享共赢局面,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学院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多样化发展。

3.做大做强做优职教集团,全面开展校企、校协、校际合作

在上海市教育部门支持下,学院于2008年组建的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校协、校际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台,2010年国家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对职教集团确定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不断聚集集团内的优质资源,发挥集团规模效应,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众多领域深入开展校企、校协、校际合作,骨干校建设期间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由原来的39家增加到61家,其中企业由18家增加到31家,行业协会由5家增加到6家,职业院校由16所增加到24所。

4.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校企合作落实到位

推动建立了与仪电控股系统的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藉此平台与行业共同构建“四大合作机制”,建立了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建立了校企双向服务机制、完善了实践基地共建机制、完善了学生培养就业机制,由此保障了校企互聘互派,挖掘了技术服务潜能,提高了实践基地育人能级,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确保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稳定长效运行。“骨干校”建设三年来,企业兼职教师数量递增29%,技术服务项目数量递增4150%,企业实践教师数量递增412%,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递增13%。

5.改革创新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动态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骨干校期间,学校着力改革创新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按照“适时完善制度、科学规划流程、细化实施方案、严格实施过程”的原则,修订完善了教育教学、师队建设、行政管理、科研服务和人事分配等制度共计413项,增长161%。

⑴全面完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

学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了分类培养培训制度、分层分级岗位聘任制度、分层分级全员考核评价制度、多元化绩效模块分配制度。管理机制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学院内涵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三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数量递增34%,技术服务项目收益递增1622%,教师参与教改比例递增200%,市级质量工程成效递增340%。

⑵构建专业建设动态响应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联席会议、行业领军人物沙龙、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等途径,动态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从中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获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最新信息,为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等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构建专业建设动态响应机制,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并参与到仪电控股的战略规划与决策,使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上海转型发展的要求。

⑶创新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在教学管理方面改革教师、学生评价机制,在教师中推行两个“置换”,即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工作量以及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的工作量经论证通过后,均可折算成相应教学工作量。在大学生评价机制改革中,针对学生增设职业拓展可选模块课程,实施各类技能大赛和技术开发项目与对应专业课程学分兑换,规定大赛获奖等级与对应课程成绩兑换等。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聚合力。学院将涉及校企合作的就业办、职教集团秘书处与校企合作办合署,统筹牵头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协调组织推动,各教学系部具体负责,创造性地加以落实。财务处、设备处、院办等部门分工配合,共同参与给予保障支撑。同时,学院层面出研究政策,出台措施,在宏观战略层面上根据企业需要及时做出动态适应,推动校企合作管理工作创新。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植根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学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模式,着力实施“教师培养工程”,以国际化视野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植根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构建全新育人模式

三年来,学院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系部结合实际,大力探索创新实践,以任务引领和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实训设备、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形成了“工学交替、循序递进”的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联动,工学融合”全程订单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全程项目、多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学院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大赛连续三年获奖,2013年获得大赛一等奖。三年来,学院新增市级精品课程9门,新增校企合作开发教材65部,新建校外实习基地30家,新、改、扩建实验实训场地面积11604平方米。

2.创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蛛网”运行模式

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创新性地实施了“蜘蛛布网”运行模式,布置了企业技术发展的信息源点与人才培养过程信息,以形成一张涵盖较为全面的信息网络,当信息源点有新的动向和信息,信息源即可反馈至学院,经过甄别、筛选、判断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学院教务处及相关专业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教学上的相应反应,反馈至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实现动态适应。

3.实施“教师培养工程”,让教师成为闪亮的那颗星

为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学院着力实施“教师培养工程”,搭建教师职业发展健康成长“骨架”,改革构建了赴企业实践锻炼、国内外考察培训、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技师及以上证书培训、兼职教师聘请等六维教师综合培养评价体系,形成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导航、骨干教师为核心、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双师素质达91%,企业兼职教师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52%。学院共承担国家教育部门等省部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0项,出版专著2部,在教育核心期刊发表职教研究类论文20余篇,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1项、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实验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4.推动内涵发展与国际接轨,着力提升文化品质

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以国际水平的跨国人才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开发中体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全面对接。学院借助从1985年就引入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将其结合融入到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去。目前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4.8%,深化了已有的2个中外合作关系,新增了3个中外合作院校,引入了3张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承担完成了5个教育部门下达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任务。以国际化视野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提升了人才的文化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

以“六个一”工程为平台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院始终把学生潜能的激发、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特色突显。

1.素质为本,目标导向,全方位打造学生成就职业理想的立体平台

走进学院,总会被校园里青春活力的风景吸引:入学教育,学生认真聆听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和国外特聘专家的专业特色解读和职业发展建议;实训室里,在仿真的企业生产车间,学生开展实训实践,或备战各类技能竞赛;课余活动,富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类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走出校园,学生在知名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操、练技修能;融入社会,他们在城乡开展各类社会调研;走出国门,学生们赴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游学,研习国际前沿技能,拓展国际视野……

这一道道风景,都源于学院从2011年推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六个一”工程。“六个一”即指导学生实施一项职业目标行动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一系列职业理念教育活动、打造一种真实的企业车间生产场景、新建一批学生职业社团。“六个一”工程结合高职特征、学院特色和学生特点,紧扣学生专业、职业和就业,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三年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共处”、技能与教养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领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学院还出台了《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实施办法》、《专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自2010年至今,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角逐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同时,在其他各类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以上成绩总计70余项。

2.特色凸显,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高

通过三年建设,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认可度。学院招生规模在上海市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持续三年高居首位,学院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011年97.85%、2012年98.39%、2013年98.10%,专业对口率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率达99.63%,学生对母校的满意率97.82%,形成了“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学院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学生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层次明显提高,全球500强企业纷纷青睐学院毕业生,特别是在沪的500强企业全都把学院纳入他们招揽人才的重地,例如,斯伦贝谢油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有限公司、CAXA公司(中国最大的数控专业软件制造商之一)、ABB工程有限公司(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等大型企业纷纷录用学院毕业生。学院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众多媒体纷纷对学院进行专题报道。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办学品牌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

学院建立了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中西部紧密互动的合作机制,汇聚协调、分享利用各类资源,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互利共赢。通过三年建设,成为仪电控股(INESA)人力资源培育基地、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服务基地、中西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1.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挥人才优势,助力经济发展

学院聚焦上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了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大专业的建设,为了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重点发展含民用航空制造业(大飞机项目),学院开设了“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为满足社会需求,学院积极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职工上岗培训、农民工培训、技能鉴定等近27055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动服务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发展需求,积极响应仪电发展新战略,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方向)专业。三年来共计为仪电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所在地上海市奉贤区重点企业如三一重工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利用中德合作的特色,多次参与招商引资,成为了地方人才优势的名片。

2.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促进区域、行业发展

学院在校区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专家智囊的作用。与奉贤区政府开展产教联合,积极参与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益性等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审议,成为奉城镇工业园智囊团成员。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仪电及其他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发展前沿动态。

3.强化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学院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新技术开发为主的特色技术开发团队6个,建成了9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年来,与3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80余项技术开发项目,新增1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相关企业创造近5000万产值。

4.搭建中德合作交流平台,辐射带动西部职教

学院在探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还努力为国家、为西部服务,致力于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西部省份,帮助西部省份职业学校建立并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学院建成开放式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训中心,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院(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年内面向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地区完成了1286人次的师资培训。在教育部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西部对口支援,探索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模式,重点支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工作,通过来沪研修、当地培训、出国研修、挂职学习等方式开展沪、滇、德和沪、黔、德合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bet36365体育在线live,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最前沿,以国家骨干高职建设为契机,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